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 >> 聚焦 >  >> 
4岁被卖进海洋馆,半个世纪后,她终于可以回家见妈妈了
来源:凤凰网      时间:2023-05-08 13:17:17

1970年8月,在太平洋海域,超过70头虎鲸被船队重重围住。在这场血腥的围猎中,7头虎鲸被捕,它们被卖给海洋馆,开始了漫长的囚禁与表演生活。


(资料图)

其中一头4岁的虎鲸被起名为Tokitae(Toki),她至今仍然活着,是圈养虎鲸中最长寿的个体之一。在逼仄的水池里,她已经进行过3万多场表演。

Tokitae被卖给迈阿密海洋馆,被改名为Lolita,她在这里进行了36000场表演|Wikimedia Commons

今年3月,苦熬53年的Tokitae终于等来了重返家园的希望——如果一切顺利,她将于两年后重新回到自己的出生地;她的妈妈还活着,如果足够幸运,这对阔别半个多世纪的母女将在大海里重逢。

血腥的野捕,和被偷走的自由

Toki被捕的过程相当血腥。1970年8月8日,在华盛顿州普吉特湾的Penn Cove海域,西雅图海洋馆的老板、最臭名昭著的虎鲸贩子Edward “Ted” Griffin带领船队,对超过70头南定居型虎鲸进行围猎

这次野捕不仅带走了Toki和另外6头虎鲸,还造成了1头成年雌性虎鲸和4头虎鲸幼仔的死亡。而且,这头雌性成体是在试图营救自己的宝宝时被渔网缠住,无法上浮换气而溺毙的。为了掩人耳目,Griffin和同伙将这5头鲸尸的肚子剖开,塞入石头,并在尾鳍系上重物,将它们陈尸海中。

3个月后,这些尸体被冲上了Whidbey岛,虎鲸野捕的残酷真相才第一次曝光在公众面前。

这次围捕不仅捕获了7头虎鲸,而且导致5头虎鲸的死亡|Wallie Funk / 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

这次围捕,仅仅是鲸豚野捕的一个缩影。上世纪60、70年代,圈养鲸豚产业在北美发展得如火如荼。当时,北美西海岸的捕鲸活动完全不受管控,而虎鲸作为标志性的动物,更是成了捕鲸活动的目标。

1965~1977年间,北到英属哥伦比亚海域,南到加州湾,在东北太平洋海域就有超过260头虎鲸被围猎,波及南定居型虎鲸J、K、L三个族群;其中有50头被海洋馆选中,从族群里被掳走。到1976年时,该海域的南定居型虎鲸仅剩80头个体。

没有完善的法规,只要有利可图,海洋馆就不会放过这些动物|Wallie Funk / 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

残忍的鲸豚野捕,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国国会的立法。在1972年和1973年,美国国会分别通过了《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》和《濒危物种法案》。根据这两部法规,南定居型虎鲸为濒危物种,面临灭绝的风险;任何对濒危物种的“侵扰,伤害,追逐,猎捕,枪击,伤害,致死,设陷阱,野捕,收集,或者上述企图”都是违法的。自此,北美的野捕虎鲸活动终于得到了有效的管控。

然而,只要有利可图,海洋馆并不会放过这些生灵。在北美捕鲸被禁止后,冰岛海域的虎鲸被盯上。被圈养期间杀死了3位驯养员的虎鲸Tilikum、因为出演电影《虎鲸闯天关》而获得关注的虎鲸Keiko、没能等来自由的“世界上最孤独的虎鲸”Kiska,都是年幼时被野捕于冰岛海域而后被卖给海洋馆的虎鲸。

53年圈养,36000场表演

说回Toki。

虽然美国国会通过了法案,但这却无法保护当时早已被捕的Toki和其他虎鲸。1970年9月,Toki被卖到了迈阿密海洋馆,被改名为“洛丽塔”(Lolita),一个被投注了无数人类凝视和物化的名字。

它被关在在一个长24米、宽11米、深6米的名为“鲸鱼碗”的圈养池中,开始了日复一日的表演——每天两场,全年无休,截止2021年,Toki已经做了超过36000次表演

Tokitae生活的“鲸鱼碗”,长24米,宽11米,被平台围起来的部分水域她无法自由出入|Drones for Animal Defense

2021年,迈阿密海洋馆被The Dolphin Company的子公司MS Leisure收购。美国农业部发放新的营业许可时,提出的条件之一是让Toki和同一个池子里的太平洋白边海豚Li’i停止表演,Toki才终于结束了长达51年的被迫表演的生涯

当时被野捕的南定居型虎鲸中,如今只有Toki还在世。作为被圈养的虎鲸中最长寿的个体之一,Toki的坚韧和坚强愈发反衬出她的悲惨和孤独。

在长达53年的圈养生活中,她的所有世界都局限在迈阿密海洋馆的“鲸鱼碗”里。这个圈养池建筑的深度是6米,但水位常常不足4米,甚至有3米水深的记录;池中还包含一个表演平台,平台后面的区域Toki也不能自由进出。因此,对Toki来说,她的实际生活区域是一个面积不到200平方米、水深仅4米左右的空间——而它自身的体长就超过了6米,体重超过3吨。

正在表演的Toki,可以清晰看到“鲸鱼碗”对体型庞大的虎鲸来说是多么的逼仄|AP

水泥池子里的孤独和痛苦

除了表演,迈阿密海洋馆购买Toki,还想让她参与繁殖。

1968年,迈阿密海洋馆购买了一头只有3岁的雄性南定居型虎鲸Hugo,圈养现在的海牛池——这个池子的水浅到它一旦仰头吃鱼,尾鳍就不得不撇在池底。Toki到来后,工作人员常常在夜晚听到他俩互相呼喊,确认它们能融洽相处后,海洋馆将Hugo也放到Toki生活的“鲸鱼碗”里,希望它们能繁殖后代。

Tokitae和Hugo一起挤在本就狭窄的“鲸鱼碗”里,一起进行表演|Miami Seaquarium

但是,过分狭小的生活环境和每天高压又毫无自主性的圈养表演,令每一头虎鲸都备受折磨。Toki和Hugo都需要服用大量抗生素、抗真菌药、止痛药(包括麻醉药)、类固醇、激素和抗酸剂,来治疗溃疡等由囚禁引起的疾病。即便有记录表明Toki曾经受孕,她也没有诞下任何存活的幼仔。

虎鲸Hugo的名字来自一位叫做Hugo Vihlen的水手。

1968年,这位水手创造了独自横渡大西洋最小帆船的记录,他用了85天穿越大西洋;同年,一头3岁的雄性虎鲸从华盛顿州海域被野捕,放到海滨围栏被迫学习吃饵料,最后被送进5500公里外的迈阿密海洋馆的水泥池子,这个过程也花了85天。讽刺的是,人们决定用这位在广阔大海航行的水手,为一头失去自由、再也无法回到大海的虎鲸命名

Toki和Hugo挤在“鲸鱼碗”里,共同生活了10年,直到1980年3月4日Hugo死亡。即便“鲸鱼碗”在当年是新修的池子,离虎鲸的真正需求也差了十万八千里,困于其中的大型动物身心饱受折磨。

早在1971年,Hugo就被观察到常有撞击池壁的行为。它甚至撞碎过一个观察窗,塑料碎片差点刮掉它吻部的一大块皮肉,不得不进行手术缝合。Hugo也表现出了很强的攻击性行为。70年代的虎鲸表演尤其强调人类能够控制这些猛兽,很爱上演驯养员把头放进虎鲸嘴里的戏码,有驯养员就曾被Hugo咬伤脖子和头。它还曾用头撞伤过水中的驯养员,也曾咬伤人类的手臂。

驯养员把头放进Hugo嘴里|Miami Seaquarium

持续不断地撞击,特别是头部对池壁和围栏的撞击,很可能令Hugo颅内充血,发展出外伤性脑动脉——这也是Hugo死后尸检的结果。Hugo只活了15岁,寿命不到野外同伴的1/4。尽管生前给迈阿密海洋馆卖命了12年,Hugo死后只是草草被起重机吊起来,扔进了填埋场。

起重机把死去的Hugo吊起移出海洋馆|Miami Seaquarium

在Hugo之后,Toki还先后和一头领航鲸、一头里氏海豚、一头短吻真海豚和几头太平洋白边海豚一起在这个池子里生活。这看似给了Toki一些程度的“社交”,但同时也人为制造了动物间的更多的摩擦和攻击性行为

共处一池不是任何动物自主的选择,而完全是人类的安排。在圈养条件下,动物本身就承受着较大的压力,加上极度贫乏的生活空间被进一步压缩,没有任何余地可以互相躲开,动物之间很容易爆发矛盾。Toki体表常常出现被海豚啃咬的痕迹,甚至有学者记录到它一年新增50多处咬痕。攻击性行为也是双向的,一头于2018~2021年圈养在“鲸鱼碗”的太平洋白边海豚,被推测死于Toki的攻击。

“鲸鱼碗”中除了Tokitae还有其他鲸豚|Ingrid N. Visser

反对鲸豚圈养的浪潮

近些年,随着公众关于动物福利意识的提高和学界对鲸豚研究的深入,人们对鲸豚野捕、圈养、繁殖和表演的负面影响达成为共识。

2003年,纪录片《洛丽塔:动物表演娱乐的奴隶(Lolita: Slave to Entertainment)》,让很多人看到了虎鲸Toki绝望的圈养生活;2009年的纪录片《海豚湾》,更是将全球鲸豚野捕圈养贸易血淋淋的现实摆在了大家面前。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,呼吁停止鲸豚圈养的声音渐渐燎原,关于濒危物种保护的法案也逐渐被完善。

纪录片《洛丽塔:动物表演娱乐的奴隶》

2017年,Toki绝望的圈养生活终于迎来了转机。美国农业部对Toki的圈养池进行了审核,认为其各项标准都不符合联邦法律的最低要求;随后还对Toki和迈阿密海洋馆里的其他鲸豚进行了彻底的调查。

2021年9月,美国农业部出具了详细的调查报告,记录了Toki的健康问题,包括:被饲喂变质饵料,被要求进行高强度、爆发式表演而过度劳累和受伤,由于缺少隐蔽而被太阳晒伤,眼睛因池水含氯量过高以及有异物而受伤。到了2022年2月,Toki还患上了严重的肺炎,这是圈养鲸豚最常见的死因之一。

随着关注的升温,去年,人们为Toki成立了非盈利机构“Toki之友(Friends of Toki, Inc)”。作为独立合作方,“Toki之友”与迈阿密海洋馆和其所在地政府一起,制定和执行Toki的福利提高计划,并着手准备它的退休和野放。

Toki重获自由之路

与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

终于,Toki和所有关心它的人,迎来了本文开头的好消息——2023年3月30日,迈阿密海洋馆的母公司The Dolohin Company与“Toki之友”达成协议,将在接下来18~24个月里分步骤,将Toki送回它的出生地:萨利什海

能顺利回到出生海域,甚至与分开多年的族群汇合,是所有人对Toki的祝愿。90年代末,人们曾经对虎鲸Keiko进行了野化放归,但很可惜,短短几年后,Keiko就死于急性肺炎。这一次,有了Keiko的经验,大家都非常清楚,放归的结果取决于Toki对过渡期的海滨围栏的适应度,以及它的野外生存能力的恢复程度。53年的圈养严重摧残了Toki的身心,现阶段,在独立兽医和营养师们的照料下,它的状态正在慢慢稳定,但长途运输和适应新环境依然充满着挑战。

2002年,人们在挪威拍到了野放的Keiko|Mark Berman / earthisland.org

眼下,兽医还需要诊治Toki在圈养生活中感染的各种病原物。毕竟萨利什海域的南定居型虎鲸仅剩72头,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群体,一旦Toki带去了新的病原物,都有可能对虎鲸群体造成难以预计的伤害。

好消息是,Toki所在的L家族近几年状态不错,2021年初还新添了一头雌性小仔。Toki的妈妈、L族群的首领L25“Ocean Sun”也还健在,去年7月还出现在温哥华岛附近的Haro海峡。大家都在期待,2年后,这位1928年出生的老母亲,能有机会与阔别半个多世纪的女儿重逢。

去年7月,人们还在温哥华岛附近的Haro海峡附近拍到了Toki的妈妈L25和同家族的L22和L85|Center for Whale Research

与出生在冰岛的Keiko相比,Toki回家的路途短了不少。这一次,人类伙伴也有了更多经验和资源来帮助Toki。曾参与Keiko放归的项目经理、研究鲸豚认知交流的学者,以及当地的原住民Lummi部落都参与其中。

如《阿凡达:水之道》中描绘的岛礁部族与海中巨兽“图鲲”的关系,Lummi部落也视虎鲸为海中的家人。在Lummi部落的语言里,虎鲸被称为“qwe’lhol’mechen”,意思是“海浪之下的人”。在Lummi部落的文化里,他们与当地的南定居型虎鲸一样,都是萨利什海哺育的孩子,大家共享海域,共享食物,在各自的历史上也有悲伤的互文——虎鲸在海洋馆被囚禁和剥削,失去生命;原住民则不得不面对外来的统治者,被剥夺文化和身份认同。当原住民为放归Toki而努力时,我们彷佛也能从中看到人类与其他物种的更紧密的连结。

2018年,Lummi部落的雕刻师雕刻了这根图腾柱,表达对虎鲸的致敬|House of Tears

Tokitae的名字也来自原住民的语言,意为“好天气,好光景”。如今,Toki长达53年的圈养生涯即将结束,人们为它发声、创造条件送它回归自由家园的过程,也是我们人类纠正过往错误、为圈养鲸豚和我们自己争取自由的过程。希望Toki今后的每一天,都如它的名字一样,是“好天气,好光景”。

请大家支持以栖息地保护为基础的动物保育,通过书籍、纪录片和负责任的野外观察来了解真正的野生动物和它们的生活史,而非“拟人化”“物化”后的它们。

这是一头来自L族群的虎鲸正在捕食鲑鱼|Kevin Nichols / Wikimedia Commons 。1996年,曾有人录制了L族群虎鲸的叫声并且播放给Tokitae听,而她似乎认出了这些声音。Tokitae努力地熬过了半个世纪的海洋馆生活,希望她最终能顺利回到野外,回到家人的身边,自由自在地捕食和游玩。

标签:

X 关闭

X 关闭